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1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学习,为下面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打下基础。在教学笔算乘法的第一课时时,我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 2 、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上完这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前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是只教学例 1 ,就是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马上找出 12 × 3 的笔算方法和算理,这个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学习的难度,为此我把例 2 的内容即个位满几十的也放在一起教学,增加这堂课的容量和密度,让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还是能够比较轻松地接受的。
二、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笔算加减法的铺垫,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所以我设置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整堂课都由学生自己来介绍笔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师主要是把学生说的方法进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为笔算的计算方法、算理所服务。
计算 12 × 3 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 2 × 3=6 10 × 3=30 30+6=36 ,有的学生用的是连加的方法: 12+12+12=36 (元),还有的是用笔算的方法。组织学生一一介绍前两种方法后,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说出你有什么发现,最终得出第一种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时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等问题。这几个问题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乘积有进位的笔算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竖式计算中从个位乘起是必要和科学的。因此,我安排好呈现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从哪一位乘起;
2.怎么进位;
3.竖式的书写格式。
学习时,我以复习旧知作为铺垫;接着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自己先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再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自己列式解答,24×9=?。在本节课学习24×9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个估算意义不大,因为在相同的时间里他已经能够进行精算了,但是对现实生活中来说,这样的估算却是有必要的。估算本身就是很难学习的内容,在出现这样的差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估算的学习,才能使估算真正体现其价值和意义,这是我非常困惑的。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动笔独立完成,之后把自己是怎么算的以及要注意什么问题跟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通过他们亲历、体验、交流算法后,让学生自主发现24×9,先从个位乘起,哪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还要注意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这样学生从计算中悟出了正确的算法。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3一周前接到比赛通知,到今天下午终于松口气走出录播教室,整整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也是从教以来打磨最久的一次课,前后经历6次试课,无数次修改教案课件,一次次推翻重来,到这一刻,过程中收获的,远比结局更重要。
一、情境服务课堂,为课堂增姿添色
作为一节信息技术融合课,必然离不了各种多媒体信息手段。一开始,只是想录一个音频,在本节课难点突破时,换一种形式来提醒孩子们注意。在制作音频时,独独相中了海绵宝宝的配音,紧接着,思路拓展,创设了一个海绵宝宝海底寻宝的情境,关于这个情境,也走了一些弯路。
备课之初,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使用,甚至为此生搬硬套创设了一个海绵宝宝大杂烩,为什么说是大杂烩呢?你且来听一听,蟹老板为了拯救蟹堡王的生意,派海绵宝宝去海底深处寻找神秘配方,出发前,要送给海绵宝宝其中的一种调料,答对了才能送给它,结果被可恶的痞老板给替换成了藿香正气水……
蟹老板承诺的神秘调料
被痞老板偷偷换成藿香正气水,哈哈
现在回想,也不得不佩服当时的脑洞之大。为了创设而创设,过于复杂牵强的情境,脱离课堂本质,只能被无情pass!于是,简化情境,只保留海绵宝宝海底寻宝这一条线,人物角色也只有这一个,搭配课堂评比机制,用海绵宝宝音效在关键节点提醒,贯穿全课,吸引孩子注意力,增添课堂趣味性,同时,也尽可能弱化了老师一直在强调,在环节之间过度的感觉。
但是,在比赛过程中,还是有些许紧张,因此,评价机制没有完全跟上节奏,心里有些许遗憾。
二、技术支撑教学,为课堂助力加油
信息技术课,玩儿的就是信息技术。这次比赛,我对希沃白板的操作更加熟练,ppt可能从此就要慢慢退出我的备课舞台了。
蒙板、白板、课堂游戏、计时器、班级优化大师、学科工具……太多的东西可以去挖掘。前后7次讲这节课,每一次玩儿课堂游戏时,孩子们都处于兴奋失控的状态,为什么不多创设这样的课堂呢!
这个课件,是花费时间最多的一个了。有一版被pass掉的不舍得删除,一个小小的图标,要经历抠图、文字修改、加动画、音效等等,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页,最多有将近30个动画,经历几个小时的调整,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每次到最后都安慰自己,还好达到了想要的效果,都值得。
但是,今天的赛课过程中,由于同时打开了希沃白板和鸿合白板两个软件,学生在玩儿课堂游戏过程中不小心触发了切换按钮,导致希沃整个控制面板消失不见,还好有翻页笔,对整个课堂顺利进行没有太大的影响。尽管预设了没有网络或网络卡顿的情况,但这种突发情况还是让我内心慌乱了一下,看来,凡事还是要多做计划,有planB、planC……才能游刃有余。
三、落实单元备课,紧抓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中,例2(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一次进位),例3(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连续进位),这两节课知识联系十分紧密。从课题来看,很容易区分这两节课的重点知识,但教材在例2中呈现了一次进位满十进一的情况,而例3中呈现的是满30进3,满20进2连续进位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种例3的重点是“满几十进几”。
认真研读教材就会发现,例2的做一做中,已经出现了“满几十进几”,因此例3的重点在于突破“连续进位”。联系整个单元的知识编排,一切都迎刃而解,因此,备课要备全面。
这次赛课,整个流程基本顺利,但仍觉有很多不完美,只因着每一次的不完美,才要不断的去努力和超越,反思、提升,待下一次奔赴完美!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4《多 ……此处隐藏6673个字……第二种做法。这个细节反映了我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
5.该让学生明白的名称没让学生明确。
比如两个因数相乘,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简洁,明了。但是当时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老是说数字,让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浪费了时间,没达到很好的效果。
6.细节关注不够。
在板书的方法一的时候我课前设想是往下写一写,和竖式的两步计算正好持平,让学生很明显看出来,其实这两种方法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呈现方式不同。但是课堂上考虑的不够仔细,把方法一书写的位置过于朝上,导致了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没有给学生们清晰的呈现出这个问题。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课堂是朴实的、也是生动的。我想数学课堂最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14今年星光杯教学评优比赛我的表现比去年有了很大的进步,讲完课后我如释重负,终于可以踏实地睡一觉了。现在我仔细反思从备课、说课到讲课的全过程,我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点或长处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认真准备。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还研究了苏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和我们所用的京版教材在讲该例题时的区别,借鉴其它版本的优点,我还特意把教研员进修时的课件找出来重新温习一遍。通过两个多星期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教材内容我已了如指掌。课前我还做了一个前测,看看学生的现有达到什么水平,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讲解。我觉得上课就像作战一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老师不光要熟悉自己的授课内容,还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才有可能上一堂好课。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高人请教。荀子在《劝学》中曾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自己在冥思苦想之后更需要高人的点拨。在上课之前我请教了数学教研组的组长高老师:该怎么利用好点子图,怎么讲能让学生更明白?我把我的困惑跟高老师交流了,高老师不愧是教研组长,她说的方法我都没想到。听了高老师的讲解,顿时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她不光告诉我怎么讲,还告诉我要做前测,真正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我还要请她听了我的试讲,高老师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要勤学多问,多向高人请教。
3、关注算理,从根本上理解。本节课我讲的是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去年我也教过,但讲完之后学生的错误率特别高,谁乘谁,乘的顺序总是混淆,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学生纠正过来。而今年上完课后,我发现学生的错误率很低,学生对乘的顺序掌握得很清楚。反思我的教学行为,我认为这节课在算理的讲解上较去年有的很大进步。例题是计算2412,我在讲解第二层用十位上的124时,我没有说用1乘24得24,而是说十位上1表示1个十,用10乘4得40,所以在十位上写4,用10乘20得200,在百位上写2。这样一来学生对每一位上的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这一位上理解的很清楚,只有理解了算理,从根本上学懂才能减少错误率。
4、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在讲解新课之前,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2412的积,看看谁的办法多。学生用到了拆分乘、拆分加的方法,有的同学把24拆成20和4,分别乘12,再加起来,还有的把12拆成2乘6,分别乘24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课上我让有想法的同学都上黑板讲解自己的做法,我本想让其他同学体会的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生思维,但上完课之后我收到了意向不到的效果。在做思考题时有的学生也用到了拆分乘或拆分加的方法,本来在课上我只是想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没想到学生竟记住了这种方法,再遇到问题时能用到。所以讲课时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要轻易抹杀他们。
二、缺点或不足
1、教学难、难点制定的不准确。说课时,我定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在说课时,校长帮我纠正对于算理的理解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而说课之前我对重难点把握的不准确。
2、点子图的讲解不够透彻。让学生说完每种解法后,我让学生观察两种口算方法(将24拆成20加4,再和12相乘;将12拆成10加2,再和24相乘)、竖式计算和点子图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说口算时已经将每部计算的是什么圈在点子图中了,学生画的线已经将点子图分成了四部分,这四部分分别代表竖式计算中对应每位上的乘积。学生观察出来说的时候已经打下课铃了,所以我说的比较粗糙,我只说了每部分是谁乘谁得来的,而没有详细的说。我应该对着竖式联系点子图一起说,每行有多少个点子,有这样的几行,也就是求几个几,对应竖式中的谁乘谁,如果我能这详细地讲解对学生理解算理来说会很有帮助的。
三、个人体会。
这堂课给了我很多体会,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这些都将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堂课讲的好坏和你课下做了多大的准备息息相关。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老师来说也同样适用。这节课最后对点子图的讲解我讲得不是很透彻,留下了一个遗憾,回想我为什么没有讲透呢?学生点子图的画法有好几种,学生先画哪笔都有可能,而课下我没有把所有的可能都写出,根据学生出现的可能想出相应的对策。再加上都讲点子图时都打下课铃了,我一着急就没说透,留下了遗憾。所以要想上一堂好课课下要下足够的功夫,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钻研、在学习、在做准备。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15课堂上,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算理与计算方法,反复向孩子们强调在乘的时候要记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得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要求,但是在练习中部分学生仍然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1.漏进位。在计算时孩子们常会出现贪快不进位的情况,一旦漏掉进位,在下一个数位的计算上就容易遗忘出错。
2.忘记了要“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在计算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时,加法也“依次加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了。
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必须严格按照计算顺序一步一步去乘,碰到有进位时,要先对准前一位下面进几,千万不要漏掉把进位的数与乘积相加。为了减少计算上的错误,需要多练习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如:68+7等),这类口算的熟练可以大大提高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正确率。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各种形式适时地多补充些相关练习,以强化学生计算技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以上这些如果只是讲给是不行的,我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加深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我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习惯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外热而内冷。我想今后的教学要注意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