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心理学的主要架构

更新时间:2024-04-02 11:04:13
灵性心理学的主要架构

  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在他们的“爱与信任三部曲“——《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真爱的旅程》、《走出恐惧》,以”内在小孩“为疗愈的核心,十分系统全面的剖析了心灵的结构和动力。其心灵结构层次图能够简明地视为灵性心理学的主要架构:

  核心:本质层。

  它是我们生命的存在本质核心,最精炼的定义就是“爱“,也被称为真我、道、自性、佛性、基督、灵性、神性等。本质层同时包括了活力(喜悦、热情、创造性)和安宁(稳定、安全感、平安、宁静)两极品质,是内在力量的源泉。

  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这样描述它:“我们回归中心时,会觉得和自己、生命以及存在是合一的,会感受到爱、信任、朝气蓬勃、纯真无邪、趣味盎然、沉静稳定和深深的放松。在静心的修行传统中,这个空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转化途径。它是一个接纳生命、悲悯、放下、信任和不需多做发奋的空间。当我们来到这个中心时,我们的生命能量和活力会从这个内在空间自然舒畅地流泻出来,它能够是创造力、性能量、深层情绪、决定主张、舞蹈、玩乐、户外或任何能量能够流动的方式。“

  在《钻石途径》系列中阿玛斯称之为“本体“,他把本体比喻为钻石,把本体所具有的`各种品质如爱、喜悦、祥和、力量、信任、智慧、价值、客观、真诚、感恩、快乐、热情、好奇、慈悲、意志、真理、自由等比喻为钻石的不一样切面。“本体”是我们生命的本质,能够把它明白为觉知、意识、纯然的存在,它是万事万物的本性。如果你活在你的本体中你便能体会到那种与生命及万有融为一体的圆满、自在和喜悦感。活出你的本体又能够表述为回到真我、回到生命的核心或归于中心。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这种回归到生命本源的感觉:当你和亲密爱人交融为一体的时刻,当你和你的孩子或宠物亲密相处的时刻,当你被眼前的美景震慑住的时刻,当你全然沉浸在喜爱的创作或户外中的时刻,当你躺在温暖舒适的摇篮里睁着眼睛新奇地望着这个世界的时刻……在这个空间中,你是全然处在当下的,你会感觉到深深的沉静、平安、幸福、自在、圆满,仿佛什么都不缺,你是完整的、满足的,你被爱包围了,洋溢在生命能量自然流动的喜悦中,你彻底地全然地放松下来,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中间:创伤层。

  它是受伤的自我、脆弱的情感,常被称为内在(情绪化)小孩、阴影、坑洞、痛苦之身、人格、小我、无意识等。

  为了便于表述,我们统一将外面的两个空间称作“内在的情绪化小孩”(小我),他产生于创伤和自我保护的生存本能,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这样的情绪化小孩。我们能够把他(或她)想象成一个蜷缩在黑暗角落里的,脆弱、敏感、受到惊吓、害羞、充满了不信任和不安全感的小男孩(或小女孩)。每当我们受到一些外在事件的触动时,就会无意识且自动化地退化到这个内在情绪化小孩的空间里,我们会不可控制地感到生气、愤怒、恐惧、羞愧、焦虑等。

  客体关联理论研究证明,婴儿的两大需求是亲密与独立、爱与自由,而爱的关注是第一位的需求。原始母爱灌注缺失,会造成婴儿安全感不足,进而构成种种心理问题。极端的例子是一个皇帝的实验:给几十个婴儿一切生存务必的需求,但不给予抚摸、拥抱等情感,结果,这些婴儿没有一个活下来。在发展心理学上有过实验研究,小猴会去铁丝猴的身上吃奶,但是却喜爱回到棉布猴的身上窝着谁。另外一个例子是对于伊朗孤儿院的研究,伊朗正因战争产生大批孤儿,而公营孤儿院的人手不足,这些婴儿能够得到生存所需的食物喂养,却没能享受足够的被拥抱,他们的成长发展,不管是智力或是人际关联与情绪表达都有困难,会有社会适应的问题。这些研究显示,温暖的触摸和拥抱、感性的爱与亲密感对于婴儿乃至孩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阿斯玛在《钻石途径》中提出了“坑洞理论(黑洞原理)“来表述创伤层:

  “坑洞指的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从最根本上来看,我们真正丧失的其实是我们对本体的觉察。如果无法察觉到我们的本体,它就会停止显现,然后我们就会感到匮乏不足。因此,坑洞指的就是我们本体的某个部分不见了。这可能意味着某种本体的品质不见了,譬如爱、价值感、与人联结的潜质、力量等等。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觉察到本体的某些部分,但并不意味它们从此消失了;它们从来不会消失踪影的,你只但是是和它们断了联系。……当你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到达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

《灵性心理学的主要架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